2025 年全球十大風險:世界秩序的脆弱與動盪 封面圖片

2025 年全球十大風險:世界秩序的脆弱與動盪

     

自冷戰結束後,全球力量逐漸分散,多數國家缺乏共同領導目標與規範。Ian Bremmer 在其最新的「2025 年環球十大風險」報告中提及,世界正在加速走向「G 零」(G-Zero) 的局面——各國皆以自身利益為優先,既有的全球治理架構搖搖欲墜。以下就讓我們依序探討這十項重要的全球風險。

風險第十位:美墨僵局(Mexican Standoff)

美墨關係在 2025 年面臨巨大壓力,遠比第一次川普執政時期更為嚴峻。川普在政壇的重新掌權,使美國對墨西哥提出了更多要求,包括:

  1. 要求墨西哥政府打擊中國透過墨西哥出口至美國的商品貿易路徑,減少美方不滿意的灰色通路。  
  2. 應對更龐大的貿易逆差及持續的非法移民問題。  
  3. 大量芬太尼(Fentanyl)等毒品自墨西哥流入美國,導致美方鴉片類藥物濫用的危機加劇。

墨西哥新任總統 Claudia Sheinbaum 希望能與美方達成協議,卻面臨龐大的挑戰:川普在黨內與行政部門中權力更加集中,且 Sheinbaum 的出身背景(科學家、環保學者)與前任總統 AMLO 的個人魅力及對川普的融洽互動截然不同。加之墨西哥披索面臨壓力、國內市場對政策方向的疑慮,使得美墨關係在 2025 年顯得脆弱而棘手。

風險第九位:無政府邊緣地帶(Ungoverned Spaces)

全球強權缺乏領導,導致世界各地出現「治理真空」地區。例如:

  • 中東:敘利亞在阿薩德倒台後無法有效整合政治勢力、葉門的內戰動盪未平、加薩地區在與以色列的戰後仍處於被占狀態。  
  • 非洲:蘇丹、整個撒赫爾地區(Sahel)的人道危機以及政治混亂持續擴大。  
  • 東南亞:緬甸軍政府統治脆弱,內部反抗與武裝衝突不斷。  
  • 中美洲:海地局勢長期動盪,無法建立穩定政府。

除了地理上的「無政府地帶」,在近地軌道與海底等全球公共領域也缺乏一致規範。更多國家與非政府組織在這些空間各行其是,暗中破壞他國基礎建設或軍事設備,使得全球合作及公共資源受損,也導致更高的衝突與不穩定性。

風險第八位:AI 失控(AI Unbound)

人工智慧的發展迅猛,投入資金與運算能量遠遠超越監管框架的進程。過去一年中,美國政府與其認定的「系統性重要 AI 公司」曾嘗試推動一些管制與指導方針,但在 2025 年,這些措施可能被撤銷或大幅度調整,尤其是第二任川普政府可能逆轉拜登任期頒布的行政命令。

歐洲方面,因為過去對 AI 的嚴格規範而在成長與創新上有所遲緩,如今也開始思考是否要鬆綁監管、重視經濟與產業利益。中美之間原本微弱的 AI 對話機制,亦可能因新冷戰氛圍而中止。更令人擔憂的是,AI 開源工具在有心人士手中,或許被用來破壞市場、進行犯罪,甚至策動暗殺。等到危機爆發時,人類才意識到缺乏有效規範的 AI 所帶來的種種隱憂。

風險第七位:禍延天下的經濟自保政策(Beggar Thy World)

美中這兩大經濟體,正將各自的政治與經濟壓力轉嫁至其他國家:

美國面向

  • 不滿過去的全球化模式,準備課徵更多關稅,敦促製造業回流美國。  
  • 推動盟友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進一步與中國經濟脫鉤。  

中國面向

中國國內經濟成長乏力,唯有出口製造領域表現相對強勁,導致對外貿易順差擴大,引起他國不滿。

在利率高漲、各國債務壓力沉重的背景下,美中之間的對立與政策轉嫁,最終會衝擊新興市場與其他已開發國家。像巴西等國,若財政管理稍有閃失就被市場嚴懲,顯示「禍延天下」的負面效應將持續擴大。

風險第六位:伊朗邊緣失控(Iran on the Ropes)

2025 年中東最大的風險是伊朗。雖然黎巴嫩(真主黨)與加薩(哈瑪斯)戰事趨緩,但伊朗在區域勢力的「抵抗軸心」幾乎瓦解:  

  • 敘利亞政權被推翻。  
  • 哈瑪斯、真主黨相繼陷入劣勢。  
  • 85 歲的最高領袖健康不佳,經濟缺乏動能,人民不滿情緒越來越深。

面對此等脆弱局勢,以色列與美國都可能認為「如今正是削弱伊朗的良機」。若伊朗在核武發展方面進一步邁進,或在區域上試圖扳回一城,都可能引發美以更強烈的軍事與經濟施壓。此狀態是否會全面升級成大規模戰爭仍是未知數,但一場新的危機蠢蠢欲動。

風險第五位:依舊我行我素的俄羅斯(Russia Still Rogue)

雖然 2025 年可能出現烏俄之間的停火協議,但這並不代表俄羅斯不再構成威脅。川普若大力推進停火方案,烏克蘭在美援與制裁之間的騎虎難下,俄羅斯也面臨制裁與國內資源枯竭的壓力,雙方都需要時間休養。但這種「休兵」並非真正的和平協議:  

  • 俄羅斯仍深陷西方制裁,對歐美國家懷有戒心。  
  • 將持續試圖在北約前線國家(如波羅的海國家、波蘭、北歐)從事顛覆行動、網路攻擊與暗殺威脅。  
  • 對於喬治亞、摩爾多瓦等周邊地區持續施加影響力。

在經過 2024 年戰事高峰後,2025 年的俄羅斯雖未必再度爆發大規模正面衝突,仍然是不可小覷的「流氓」風險來源。

風險第四位:川普經濟學(Trumponomics)

第二次川普政府預期將主導兩大議題:  

1 關稅政策

川普長期堅定地認為關稅能保護美國經濟與國安,因此對中國及部分盟友國課徵關稅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對市場造成下行壓力。  

2 非法移民處置

為兌現選前政見,政府將加大力度遞解非法移民。即便最終數字不至於達到他所聲稱的千萬量級,但一年內逮捕、驅逐百萬人並非不可能。此舉短期內或獲得部分民意支持,卻同時帶來經濟副作用:非法移民的勞動力與消費貢獻被抽離,對通膨與企業人力成本產生衝擊。

雖然川普政府或會在某些層面(如減輕企業或高資產群體的稅負)帶來市場上的利多,但 2025 年的宏觀條件(通膨高漲、債務水準高、企業估值本就偏高)使得利好難以抵銷關稅與大規模遞解移民政策的負面效應。

風險第三位:美中交惡(US-China Breakdown)

美國與中國之間的互信度早已降至冰點,然而在拜登最後一年與習近平的互動中,雙邊仍保有若干對話機制。進入第二任川普政府後,美中關係預期將再度惡化:  

  • 川普對華的鷹派態度涉及科技、貿易以及國安等領域,且擴及更廣的「關鍵產業」。  
  • 共和黨控制的國會,以及川普政府幾乎所有主張對中國強硬的核心官員,將推動更大範圍的脫鉤與制裁。  
  • 中國也會以報復性措施回應,形成持續「你來我往」的對抗。

雖然川普個人或許仍希望在某些特定場合與習近平「做交易」,但雙邊能夠交換的籌碼有限,也不會抵消國際社會對中美「新冷戰」的全面擔憂。最終結果很可能是全球最重要的兩大經濟體進入「無序對立」(unmanaged decline),對全球政治與經濟構成巨大衝擊。

風險第二位:川普治國(Rule of Don)

美國政治制度強調「法治」與「權力分立」,但這次川普的權力基礎比起第一次執政更加鞏固:

  • 共和黨內「反川派」或制衡勢力大幅減弱,川普在黨內與行政體系中的用人更加「親信化」。  
  • 對於川普而言,國家權力機構曾被「武器化」用於調查與起訴他。他現在可能反過來利用司法部、FBI 等部門去調查、壓制政治對手,產生寒蟬效應。  
  • Elon Musk 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家之一,與川普關係密切,可能以各種方式參與川普的政策與國際交流。這種「私人巨頭深度參政」在世界其他國家(如印度)也不罕見,但在美國的程度與效應將相當顯著,並引發國際社會對於美式民主變質的焦慮。

這種「Rule of Don」意味美國權力的集中與個人化,為全球局勢平添更多不確定性。

風險第一位:G 零局面蔓延(G-Zero Wins)

「G 零世界」指全球缺乏共識與明確領袖,各國皆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而無意願維護國際秩序。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未能融入西方而懷恨在心;中國雖與世界經濟體深度連結,卻在政治與社會模式上與西方背道而馳;而美國選民對自身領袖的失望則讓美國更走向封閉保護主義。  

在 2025 年,美國其實並未在經濟、軍事或科技方面衰退;相反地,美國更為強勢。然而,這種「美國優勢」並不轉化成全球公共利益,而是強化了「各國自掃門前雪」的思維。美國不再扮演傳統世界警察或公共產品供給者的角色,各地區皆缺乏長期性穩定方案。盟邦普遍政治不穩、對美期待下滑;對手國家則持續挖掘或擴張自身利益。種種現象終將進一步推動世界走向破裂、衝突與動盪的邊緣。


結語

Ian Bremmer 在「2025 年十大風險」的報告和分析中所勾勒的未來並不樂觀:國際規範與合作意願的下降,加上主要強國對抗與全球治理真空,不僅帶來政治動盪,也將導致經濟、社會與科技的種種衝擊。儘管局勢隨時在變動,唯有清晰地洞察風險、積極尋找合作空間,或許才能避免世界進一步陷入「G 零」的無序深淵。人類社會未必註定走向衝突,但要使全球重新穩定,勢必要在巨變之前拿出更具體且有遠見的改革與外交方案。

本文根據 Ian Bremmer 在 Big Think 頻道影片「10 biggest world threats of 2025, ranked」內容綜合整理撰寫。

 202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