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快樂但又抗拒得到
健康活著 人生哲學
我們總以為幸福快樂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但奇怪的是,許多人卻對快樂產生深深的矛盾和恐懼。即使內心渴望得到快樂,真正面對幸福時,反而可能感到不安,甚至抗拒。這種「快樂恐懼」源於我們童年經歷與心理深處的種種原因,以下將探討其成因以及如何克服。
快樂恐懼的成因
- 忠誠於不快樂的親人:許多人在童年時期曾敬愛一位不快樂的親人。他們的悲傷深深打動我們,甚至讓我們無意識地認為,分享他們的痛苦才是對他們的忠誠。如果我們變得快樂,可能會感到不理解他們的痛苦。因此,我們選擇讓自己的生活平淡無奇,避免超越他們未曾擁有的成就,例如不追求卓越的職業生涯或迴避親密關係。
- 對嫉妒的恐懼:童年時,如果我們的成就或幸福引起他人的嫉妒和憤怒,我們可能學會了壓抑自己的喜悅,以避免被攻擊或排斥。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把不開心與安全聯繫在一起,認為開心是危險的。
- 缺乏快樂的榜樣:如果成長過程中身邊的人總是充滿焦慮、悲觀,我們很可能認為擔憂和恐懼才是「正常」的情緒狀態。我們習慣於準備最壞的情況,例如飛機會墜毀、事業會失敗、健康會出問題,這讓我們難以接受幸福快樂的可能性。
- 知識分子的悲觀主義:有些人認為,真正聰明的人應該對世界保持悲觀的態度,而快樂則屬於「天真的小人物」。這種觀念使我們將悲傷視為一種智慧的象徵,進一步抗拒快樂。
快樂恐懼的表現
- 快樂時總擔心「好景不常」:當快樂降臨時,許多人非但無法全然享受,反而內心充滿不安與恐懼。例如,當我們計劃一場夢寐以求的假期、開始一段甜蜜的戀情或終於擺脫經濟壓力時,卻會不自覺地找藉口打斷這些快樂的時光。我們可能過度關注暫時放下了的工作、製造無謂的爭執,甚至潛意識裡破壞讓我們快樂的條件。這並非因為我們不渴望快樂,而是悲傷與焦慮對我們來說才是「熟悉的感覺」。
- 快樂帶來的內疚與不安:是否曾在感到快樂的瞬間,腦海中閃過「這樣的幸福不會持久」的念頭?或者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這樣的美好?這種對快樂的不合理抗拒可能源於我們內心的矛盾,一方面渴望快樂,另一方面又害怕它的消失會帶來更大的失落。
- 自我否定與快樂的距離:有些人甚至在面對快樂時感到壓力,認為快樂是一種「奢侈品」,不屬於自己。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快樂懷有無來由的抗拒或排斥,那麼你可能正經歷「快樂恐懼症」。
如何克服快樂恐懼?
- 回溯過去的創傷:我們需要回顧童年的創傷經歷,理解為什麼焦慮成為我們的防禦機制。許多當下的擔憂其實是過去未解決痛苦的投射,例如羞恥、被忽視或遭受虐待。
- 與支持你的人建立聯繫:面對快樂恐懼,我們需要有家人朋友的陪伴,幫助我們直視過去的創傷,逐步釋放那些壓抑已久的情緒。
- 重新學習感受快樂:快樂並非膚淺或奢侈,而是一種深刻的心理成就。我們可以從小事中開始,例如與孩子嬉戲、享受陽光、放鬆地享用一頓美食,學習接受當下的快樂。
- 勇敢地放下焦慮:與其一味準備最壞的情況,不如試著相信,或許眼前真的沒有什麼值得擔憂。這是一種需要勇氣的行動,但也是我們克服快樂恐懼的關鍵一步。
快樂並非遙不可及,但它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挑戰自己的心理習慣。學習欣然接受生命中的美好,釋放過去的痛苦,是一條通往更豐盈人生的道路。讓我們學會相信,快樂應該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在合適的時候,我們真的無需為任何事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