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也感受不到快樂?這個心理習慣會加劇憂鬱 封面圖片

好事也感受不到快樂?這個心理習慣會加劇憂鬱

     

在我們談到憂鬱時,很多人會以為它只是「情緒低落」或「覺得很悲傷」;實際上,憂鬱更可怕的一點是,即使有好事情發生,我們也無法真正感到快樂。美食變得索然無味,親友的關愛也無法溫暖我們;即使有人誇獎或表達愛意,我們也常想:「他是家人嘛,不得不說些好話吧。」這種對好事無動於衷,往往源於一種「思考扭曲」的習慣,也就是本文要談的主角:抹煞正面事情(Discounting the Positive)。

什麼是「抹煞正面事情」?

心理學家大衛伯恩斯(David Burns)曾把這種習慣稱為「逆向鍊金術」(Reverse Alchemy)。古代鍊金術士夢想能把「賤金屬」變成「黃金」,但「抹煞正面事情」卻是在做相反的事:把原本美好的「黃金」轉成「灰暗鉛塊」。它具體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便是不自覺地把身邊的正面訊息一筆勾銷,或是找到種種理由(「也不過是運氣好而已」「他只是看我可憐」「考試簡單才會通過」)來否定好事的價值。

例如:

  • 別人誇獎你:「你今天表現得真好!」你立刻反應:「喔,不過是禮貌性稱讚啦。」
  • 工作上獲得升遷,你卻想:「大概是其他人不想要這個職位才輪到我。」
  • 別人說你很體貼,你心裡默念:「這是做人的基本吧,不算什麼。」

每一次好的經驗或肯定,都被自己輕易地「折扣」掉;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幾乎感受不到任何美好或快樂,而長期陷在負面思維與憂鬱情緒中。

為何我們會「折扣」正面事物?

1 自我保護機制

很多人之所以養成「忽視正面事物」的思維習慣,是因為曾在生命中經歷創傷、失敗或痛苦。為了「不再期待就不會失望」,大腦便傾向把所有好事都視為假象或僥倖,或乾脆覺得「這樣好運不會總是來」。把好事視而不見,就能降低期望,也同時減少了下一次失敗或受傷的痛楚。

然而,這種保護方式的代價卻是:我們也失去了感到快樂的能力。情感往往是不可分割的,當我們刻意壓抑或忽視某些感受時,結果很可能是所有感覺一起被麻痺,包括了原本美好的那部分。

2 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人的思維習慣會趨向尋找能證實自己信念的證據。如果內心深處相信「自己不好、不值得肯定」,我們的大腦就會努力過濾出所有證明「是的,我真的不好」的訊息,反而忽略或刻意貶低所有與此相矛盾的好事、好評、好機會。久而久之,整個世界在我們眼裡就真的變得更加灰暗,似乎「真理」就是:我果然很糟、人生果然沒什麼值得期待。

3 自我實現預言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當一個人越來越相信「我沒用」「好事不會屬於我」,便會在行為上失去動力,也更容易錯過成功機會。而在遇到小小的挫折或否定時,又會再度證實「看吧,我就說我不行」,讓「負面信念」更根深蒂固。

為何「忽視正面事物」會加劇憂鬱?

1 讓大腦難以感受快樂

憂鬱的核心症狀之一,就是缺乏愉悅感。不停「折扣」正面事物,等於把少數能帶來微笑與感動的機會也隔絕在外,自然不斷鞏固負面情緒的累積。

2 破壞自尊與人際關係

當你總是拒絕他人的讚美,或把對方的好意解讀為「客套」「同情」「勉強」,不僅自己感受不到溫暖,也可能阻礙了與他人建立更深厚的連結,長遠來看也傷害自尊與自我認同。

3 可能引發完美主義與其他焦慮

「折扣正面事物」常和完美主義一同出現:即使好成績也只盯著一題錯誤;明明已經做得很好,卻只計較「尚未達到完美」。同時,「忽視正面」的習慣也容易增強對失誤、失敗的恐懼,衍生更多焦慮。

如何打破「忽視正面事情」的心理習慣?

1 覺察不能自我的思考模式:寫下來,才能看得清

最先要做的,是開始「辨識」自己腦中閃現的念頭。例如,每天設鬧鐘或手機提醒在固定的時段幾次,簡單記錄此刻心中的想法。當你發現自己有「折扣」正面經驗的念頭時,就寫下來,例如:「我覺得被誇獎只是客套」。  

  • 進一步在筆記裡加上一句:「我正在想『…』,但這只是一個想法,不一定是事實。」
  • 或者告訴自己:「哈囉,大腦,我知道你在替我擔心,但我不必相信你所有的想法。」

2 每日練習「三件好事」:對抗長期的負面習慣

每天花幾分鐘,列出三件當天發生的好事,或是三個你做得好的地方。可以很小:如「今天準時起床」「幫同事跑腿」「終於把某份報告交出」等。

研究顯示,這種「三件好事」的寫作練習連續進行兩週,就可能大幅改善心情,而且正面效應可延續數月以上。

3 培養感恩習慣:從匱乏感轉向豐盛感

與「三件好事」類似,但偏重於感謝身邊的人事物:譬如「感謝天氣不錯,讓我今天出門很順利」「感謝朋友晚上的鼓勵」。  

「感恩」的過程可以將注意力由「一切都不夠」轉向「其實有些東西我已經擁有並且很美好」,幫助我們慢慢遠離負面思維主導的大腦運作。

4 練習真心接受稱讚與肯定

下次有人讚美你,嘗試不去否認或客套,而是直接回答:「謝謝,我也覺得我有努力。」即使你心裡還是有點抗拒,也請先試著「演一下」敞開的自己。

同時,記得把對你的正面回饋存下來:可以是手寫卡片、電子郵件、簡訊截圖。當情緒低落時,重新翻閱這些紀錄,讓大腦重新連結到比較光明的時刻。

5 在當下捕捉「美好」,並多加強化

當你看到美麗的夕陽,別立刻想「這應該是污染造成的」。讓自己多停頓幾秒,欣賞天空的顏色、體會那片刻的寧靜。  

刻意與他人分享好消息、成就感。人腦對負面訊息本來就特別敏感,所以我們需要更積極地「留住」與「放大」那短暫的好情緒。

如何面對懷疑的聲音?

有人會說:「我就是不相信那些好事,寫再多『感恩日記』也覺得無濟於事。」  

但請記住,這個過程並非要你一夜之間完全改變信念,而是如同肌肉訓練——透過每天的「刻意練習」,你大腦中某些「灰暗自動模式」的連結才會慢慢鬆動,進而讓更多正面經驗浮現、被覺察、被肯定。

如果你曾深受憂鬱所苦,願意給自己一點時間、不斷嘗試,這種微小的練習,日積月累之後,很可能帶來改變「整個內在風景」的奇蹟。

結語

「折扣正面事物」是一種常見但致命的思維扭曲,它不但剝奪我們感受快樂的能力,也讓憂鬱和不安全感持續燃燒。但幸運的是,藉由辨識不能自我的思考模式、培養「三件好事」及感恩日記的習慣、練習真心接納稱讚,我們可以逐漸緩解這些根深蒂固的負面想法。

或許,對每一位深陷黑暗的人來說,心裡那份敏感是原本美麗的特質,只不過現在被厚厚的鎧甲包裹。如果我們肯慢慢卸除防禦,學習在痛苦中也允許「小小的美好」滲透進來,終有一天會重新感受到那股久違的溫暖——那就是欣賞自己、感受世界美好的能力。

現在,就先稱讚自己願意看完這篇文章吧!這代表你已經邁出第一步,積極尋找出路並嘗試改變。請真誠地告訴自己:「我很努力,也值得獲得快樂與美好。」然後,帶著這句話,好好照顧自己。

資訊來源:YouTube 影片 The Cognitive Distortion of Discounting the Positive

 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