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內捲到躺平:香港 Z 世代的就業新思維
海外生活 環球議題
在經濟發展曾經高度繁榮、街頭匆忙穿梭的香港,年輕人的就業狀況正悄然轉變。過去,「打工仔」朝九晚五、奮力加班,是城市競爭力的象徵;如今,一些 1997 年至 2012 年間出生的 Z 世代(Gen Z)卻似乎對傳統全職工作意興闌珊。根據香港政府於 2024 年的一項調查,當中有一半以上的待業青年無意尋找工作或進修,「不工作也不學習」的現象正令社會憂心。這股風潮並非香港獨有,在中國內地也曾掀起「躺平」的討論;如今,香港版的「躺平」正日益浮現,引發對城市未來競爭力的深層思考。
追尋彈性與自我:Z 世代的工作價值轉變
工作彈性與心理健康成為首要條件
Z 世代在挑選工作時,更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心理健康的保障。根據 2024 年某投資服務機構針對香港 Z 世代與千禧世代的調查,約三成受訪者期望企業提供心理健康支援或相關工作坊。此外,遠距工作、彈性上下班甚至「混合辦公」模式,都是他們選擇工作的關鍵因素。
追求多元發展與「斜槓」文化
除了對傳統僵化制度產生抗拒,不少年輕人也熱衷以多重兼職或「Slash」身份工作。他們在名片上往往使用「/」符號,同時擁有如化妝師/插畫家/Freelancer 等多重身分。一項由香港青年團體在 2022 年進行的問卷顯示,近八成的香港年輕人認同兼職或「Slash」工作是一種可行的生活方式。對於這些 Z 世代來說,在不同領域累積成果與經驗,往往比單純爬升公司階梯更能帶來成就感與自主感。
「不用賺很多,夠用就好」的短期思維
Z 世代的理財觀常被外界形容為「及時行樂」或「重視當下」,但研究亦顯示,他們並非完全不理財,反而有更早開始儲蓄與投資的傾向。然而,因高樓價、高生活成本等因素,長遠規劃(如置業、成家)顯得遙不可及,令他們更傾向著眼於眼前的生活質量,而非為一個似乎難以負擔的「未來」埋頭苦幹。
「拒絕全職」背後的成因
疫情衝擊與社會氛圍
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年輕人是首批受到失業衝擊的群體。實習機會減少、產業收縮、人脈網絡中斷等,都造成某些 Z 世代對「投入勞動市場」的熱情下降。許多人在經歷封閉式生活之後,愈發質疑傳統職場的必要性,選擇暫停或推遲求職。
家庭經濟背景與「全職子女」現象
在中國內地,近年開始盛行「全職兒女」:年輕人留在家中,提供家務勞動與父母相處,然後從父母手中獲得生活費;類似現象在香港亦漸漸浮現。有些年輕人出於家庭狀況、經濟支持或個人價值觀考量,放棄了長時間工作,不急著尋覓全職工作。對於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年輕人來說,這種選擇尤其普遍。
高房價與未來展望
香港昂貴的房價一直是青年世代的沉重壓力。根據 2024 年某銀行調查,有六成 Z 世代受訪者認為置業是「遙不可及」。物業價格在過去十年大幅飆漲,遠超過薪酬漲幅;很多年輕人對在香港買房已不抱太大希望,因而對全職工作的「投資意義」也相對降低。
對香港社會與經濟的影響
人力資源短缺與企業困境
由於人口老化、移民潮與青年就業意願下滑,香港正面臨勞動力荒。有數據顯示,2023 年香港的勞動力缺口在 50,000 人左右,且預計在 2028 年有機會擴大至 3 倍。小型企業(SME)在吸引年輕人時尤其困難,若無法調整雇佣策略,容易陷入「招不到人」的惡性循環。
與內地人才競爭的壓力
政府自 2023 年起放寬了多項簽證措施,吸引更多中國內地和外國畢業生留港工作。這些新來港的畢業生往往自認「能吃苦」且擁有三語(英語、普通話、粵語)能力與理工科背景,薪酬期望更具彈性,因而增強了他們的競爭力。本地企業若只求「誰肯努力加班」而偏好外地生,可能進一步打擊本地青年的就業意願。
「年輕人不工作」的長期隱憂
假如越來越多 Z 世代持續選擇躺平或兼職,香港整體的經濟活力難免受影響。由於長期的就業不足,年輕人可支配收入減少,金融、房地產及消費市場也恐出現結構性放緩;再者,若年輕人對未來預期低,便可能降低生育意願,導致人口老化問題加劇,進一步增加社會福利與公共財政的壓力。
突破傳統:企業與政府的可能對策
創新管理模式與職場文化
面對 Z 世代的就業新思維,一些企業已開始嘗試扁平化管理與彈性工時。例如取消過度層級、推行「Buddy System」為新人提供事業導師,在能力範圍內允許員工遠距或彈性上班。有研究顯示,相較於傳統的「長時間在辦公室」,這樣的措施可減少離職率並提高工作投入度。
重視員工身心健康與成長規劃
除了薪酬待遇外,Z 世代期待見到具體清晰的職涯規劃與升遷路徑。他們也十分在意上司或公司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持,如提供心理輔導、減壓活動或免費健身設備。若企業能及時掌握年輕員工的心態,並在前六個月投入較多的培訓、建立歸屬感,往往能更長久地留住人才。
政府介入:擴大住房及職培支援
高房價是香港長久以來的難題,也被認為是「青年躺平」的助燃因素。若政府能積極推動可負擔房屋計畫,例如擴充公營房屋、推行青年購房優惠,以及提供更多職業培訓和創業資金,將有助於減輕年輕人的焦慮。同時,也需要長遠地減少貧富鴻溝,才能提高年輕人對未來的信心。
文章內容來源:本文內容係根據 Youtube 影片「Gen Zs Are Rethinking 9-To-5 Work: Will Hong Kong Cope Without The Hustle?」撰寫而成,用以介紹香港 Z 世代就業觀念與社會趨勢之背景與分析。文中所有引述或數據之出處皆與上述影片內容相符,供參考及探討之用。
Z 世代的「拒絕朝九晚五」,雖在快速變遷的香港顯得刺眼,卻也透露出更深層的價值重估:他們不再盲目投入傳統的「打一份工、存一筆錢」,而是更重視工作意義、心理健康、以及生活的自主權。這股趨勢不僅衝擊現有的僱傭市場,同時也為香港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帶來挑戰。企業若想留住這批擁有多元技能與創造力的年輕人,就需要在管理與文化上轉型。政府亦需著手解決長期存在的房屋與教育問題。正如許多專家所言,要讓 Z 世代回到全職工作崗位,關鍵不在薪資多少,而在可否改寫香港過去「奮鬥至上」的工作語境,並提供年輕人看得到未來的生存空間與發展機會。只有雙管齊下,才能在「躺平」浪潮之中,為香港孕育出更富活力與前景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