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人在英國:適應、迷惘與前路抉擇
海外生活 移民故事
過去幾年,不少香港人透過 BNO 簽證或其他途徑移居英國,帶著對新生活的憧憬與疑慮踏上異地。在利世民於 2025 年 2 月上旬對倫敦、曼徹斯特等地的短暫探訪中,他觀察到香港人從「退休族」到「職場族」各個階層,面對的生活與心理衝擊,遠比想像中複雜。以下綜合他在影片中的分享,概括近期香港人在英國的整體狀況與思考。
1 移民群體的多重面貌
1.1 退休或資金充裕者:許多手握退休金或一筆可觀資金的香港人,在英國的生活相對穩定。他們大多選擇在倫敦以外的地區定居,喜愛當地寬敞的居住空間和舒適的生活節奏,經濟壓力較小。
1.2 需繼續工作的移民:對需要就業的香港人而言,在英國重新建立事業並非易事。首先,專業背景與當地市場並不一定能無縫接軌,不是所有在香港的金融或專業服務經驗都能即時獲得英國僱主的認同;其次,相對較高的稅率與英鎊匯率波動,令不少人感到收入大不如前,也有人乾脆保留香港的工作,以遠端方式賺取港幣或美元來英國消費。
2 經濟與未來的多重考慮
2.1 英國經濟下行與脫歐影響:英國近年生產力增長緩慢,加上脫歐後在金融與專業服務領域更加疲弱,令移民者對英國前景產生疑慮。有人認為英國不如想像中「容易生存」,正打算考慮再度移民至其他地方。
2.2 是否回流香港?利世民提到,不少人雖然對英國現況感到失望,但回流香港的想法同樣顧慮重重,畢竟香港本身的環境也在改變。因此「去留問題」對部分移民者來說依然十分糾結。
3 文化衝擊與教育挑戰
3.1 生活模式的落差:英國較慢的節奏、不同的職場文化,以及部分地區較為鬆散的社會管制,都讓不少香港人需要時間適應。例如,公共交通與地鐵效率程度、排隊風氣,甚至日常的社交互動方式,都與香港大異其趣。
3.2 子女教育:英國提供相對自由的教育環境,然而課堂上的紀律要求與香港截然不同,管教方式也較寬鬆。有家長擔心子女接觸到童黨、校園不良風氣,或害怕因「政治正確」等敏感問題而難以適應當地校規。這些文化差異讓不少港人家庭在教育上感到舉棋不定。
4 社群集結與身份焦慮
4.1 大型聚會與抗議場景:英國近期與中國之間的外交角力,使「鑄幣廠大使館計劃」成為示威焦點。利世民提到,自己在鑄幣廠外看見罕見的數千香港人集結,彷彿回到香港的抗爭場景。然而,尚未取得永久居留權的移民者,因擔心被捕或留下案底影響身份申請,只能更謹慎地參與或旁觀。
4.2 保持香港人身份 vs. 融入英國社會:不少港人在英國依然圍繞著香港人的社交圈子,但也有人嘗試透過體育運動(如橄欖球)或參與當地社區活動,逐漸融入英國本地文化。這種在「保留香港根」與「投入英國生活」之間的掙扎,往往衍生對自我定位的迷惘。
5 成為新「離散」族群的反思
香港人歷經幾代移民,具有特殊的「難民」或「尋找更好生活」的傳統。這種連續不斷的遷徙經驗,似乎逐漸形塑出新的離散身份。然而,若只強調自我圈子的凝聚力,可能面臨被主流社會誤解或排斥的風險;若急於融入當地,則要花時間破除英國社會對香港人的刻板印象。這種平衡需要長期的努力,也取決於英國經濟發展、政黨走向,以及英中關係等多重因素。
6 結語:前路何在?
利世民在短短四天訪英的見聞,讓人深刻感受到香港新移民在英國的複雜處境:有的人享受悠閒的退休生活,有的人努力奮鬥經濟壓力,有人開始籌備二次移民,也有人矢志要在英國落地生根。無論如何,這些抉擇背後都透露出一個訊息:香港人在全球化與本土主義浪潮的交匯中,正嘗試摸索一條通往新家園又不失自我認同的道路。正如他在片中所言,沒有任何地方是完美的,如何在陌生之地安頓新生活之餘,也能守護自己的文化和「香港性」,正是這批移民族群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