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經濟增長的執著正危害地球 封面圖片

人類對經濟增長的執著正危害地球

     

在全球各地的廚房裡、辦公桌上,我們總被各式各樣的物品所包圍:從實用到無用、從一次性消耗品到號稱環保的選擇,人類消費行為幾乎從未停歇。現行經濟模式過度依賴消費以推動經濟增長,但這種「經濟增長至上」的理念,正同時傷害著地球與人類自身。這篇文章根據影片「Our obsession with economic growth is deadly | All Hail The Planet」的內容,講解為什麼不斷擴張的經濟與消費體系令人類付出高昂的環境與社會代價,以及未來可能的出路。

消費成癮:地球的負擔

當今社會的消費速度遠超過地球資源再生的能力。根據國際組織「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的數據,地球生態所能在一年內再生的資源,在每年的某一天就已經被人類用完,這一天被稱為「地球生態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

  • 2021 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落在 7 月 29 日,
  • 2022 年則提早到 7 月 28 日。

全球平均是 7 月底已耗盡全年資源,但若依各國消費模式計算,像卡達(Qatar)如果全世界都像他們一樣消費,地球生態超載日將提前到 2 月 10 日;而牙買加的消費方式則能延後至 12 月。英國、挪威、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富裕國家,地球生態超載日都遠比全球平均更早。在此可見,一些高收入國家對資源的消耗速率,已嚴重超過地球所能負荷。

然而,整體經濟結構裡,消費只是表象。根據波士頓學院經濟社會學家 Juliet Schor 的研究,儘管「消費文化」是其中一環,但更深層的根源還是在生產體系如何運作—也就是現行以資本主義為基礎的全球經濟模型。為了不斷擴大生產,只好讓人們成為「消費者」,進而持續吸收過剩產量。

資本主義與經濟增長的迷思

20 世紀以來,資本主義成為全球多數國家的主導經濟模式。其核心訴求是「不斷生產、不斷消費」;從二次大戰後重建的繁榮開始,各種商品因工業化而大規模生產,價格因此下降,人們的購買能力也隨之提升。這股消費浪潮被稱為「大加速」(the Great Acceleration),在短短幾十年內大幅擴張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從而引發環境問題。

經濟學家 Jason Hickel 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目標不是單純滿足人類需求,而是為追求利潤而不斷擴張。在這樣的體系下,人類被「強迫」當消費者,以持續「吸收」生產過剩的商品。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企業或品牌會採取多種策略來刺激消費需求,例如:

  1. 計畫性淘汰(Planned Obsolescence)

    • 刻意讓產品壽命縮短,或讓維修成本昂貴,迫使人們只得丟棄舊品、換購新產品。
    • 許多家電與數位產品都使用這種手法。
  2. 感知式淘汰(Perceived Obsolescence)

    • 商品雖然功能仍完好,但企業或市場行銷刻意營造「過時」感,讓消費者主動把「看起來不新潮」的產品汰換。
    • 透過廣告、時尚風潮、社群媒體的「網紅帶貨」,甚至同儕之間的攀比,讓大眾持續認為手邊的商品不夠好、不夠新。
  3. 營造稀缺以抬高價值

    • 一些高端品牌會銷毀多餘的庫存來維持「物以稀為貴」,以確保高價與獲利。例如 Burberry 在 2018 年焚毀價值 3,500 萬美元的庫存品,就是為了維繫品牌形象。

全球不平等:誰在承擔代價?

消費者在富裕的地球北方國家持續購物的同時,資源的開採與勞動剝削卻往往發生在地球南方。發展經濟學家 Ndongo Samba Sylla 指出,許多大眾商品,如服裝或電子設備,背後都可能存在工人被壓低工資、長時間勞動、環境污染等狀況。然而,身處於富裕國家的消費者經常不了解這些「隱藏成本」。

不平等的結構

資本主義在地球南方留下了殖民主義的遺緒與新自由主義政策的衝擊。多數南方國家被塑造成原物料與廉價勞力的供應者,經常只能靠降低薪資與環境標準來吸引外資,陷入相互競爭的惡性循環。據統計,北方國家每投入 1 美元的援助,卻往往能透過不平等的貿易規則和壓低要素價格,在南方抽取 30 美元的經濟價值。換句話說,是「窮國」在養「富國」,而非傳統觀念中的反向敘事。

生活與環境的雙重剝奪

在這種全球經濟分工下,許多南方社群被迫犧牲生態、健康與社會福祉。熱帶雨林遭到砍伐、農田與漁場污染嚴重、工人生活水準停滯;同時,商品最終收益卻流向位於北方的跨國企業和消費市場。

綠色消費與「綠色成長」:解方還是假象?

當氣候危機日益嚴峻,市場充斥著「可持續的」、「環保」、「零碳」等標籤。表面看來,這種「綠色產品」似乎能降低對環境的傷害,但許多專家認為,如果制度與成長邏輯不變,光靠「綠化」商品本身,作用相當有限。

「綠色成長」的困境

南韓曾在 2009 年斥資 2% GDP(約380億美元)推行綠色成長政策,期待帶動經濟的同時減少碳排放。然而,5 年後的結果是碳排放依舊上升了近 12%。究其原因,資本體系下因「效率提升」而省下的資源,通常會再投入擴張生產。因此,雖然單位產品的污染或能耗下降,但整體產量增加後,總體環境負荷仍是往上增長。這些例子顯示,只談「綠色成長」卻不反思「經濟增長本身」的必要性,往往導致目標落空。

另一條道路:減速成長(Degrowth)

面對地球面臨的生態極限,經濟學家 Jason Hickel 等人提出「減速成長」(degrowth)的觀點,主張富裕國家應該刻意縮減那些不必要且具破壞性的生產部門,把資源與人力轉向真正能增進人類福祉的領域。

什麼是減速成長?

並非所有經濟活動都要「負成長」,而是要分辨哪些產業對社會有真正幫助,並停止或減少明顯浪費或傷害社會的行業,例如:SUV 生產、快時尚、過度廣告、軍備工業、計畫性淘汰。

相對地,可以強化公共運輸、綠能基礎建設、醫療服務、教育等領域,以同樣或更少的自然資源投入,提升群體福祉。

會不會造成失業?

假設某些產業規模縮小,工作機會減少,那麼可以透過縮短工時與在其他關鍵行業設立「工作保障」計畫,實現就業再分配。例如,投身能源轉型、建築翻新、生態修復等領域,使勞動力流向社會最迫切需要的部分。

南北分工的重新想像

減速成長並不代表全球南方要放棄發展,南方仍然需要改善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條件。但「追求經濟增長」不應該是惟一目標,而應把重點放在「滿足真正需求」上。

北方國家必須率先減少過量的消費,因為高消費正是全球資源與勞力被不對等分配的根源。

個人行動與制度轉型

從倡導個人減塑、少開車、多回收,到呼籲購買「友善環境」產品,主流環境運動長期以來多聚焦於「個體行動」。這些做法的確能帶來正面效益,但只要大的經濟架構和政策不改變,個人行動的影響便相當有限。

個人實踐仍然重要

  • 停用化石燃料汽車、減少食用肉類、減少浪費等行動,對減緩碳排放和資源消耗皆有幫助。
  • 但這些改變若能連結政治和集體行動,才能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政治與制度的改變

  • 真正要扭轉過度消費,必須透過集體組織、政策改革、企業規範與國際協調。從健全的工資與環境標準,到打破跨國企業壟斷,再到公共運輸與綠能基礎建設,都需要政治層面的投入。
  • 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想像政治參與的方式,打破「只有消費選擇」的侷限,回到社會和公民層面,尋求制度轉型。

結語:擺脫「經濟增長至上」的思維

影片最後強調,面對生態危機和社會不平等,我們應該正視問題的根源:以無盡成長為前提的經濟模型。這套模式使我們不斷重複失敗,即便人類努力推廣環保產品、提倡個人低碳生活,依舊無法根本性地逆轉全球生態與氣候崩壞的趨勢。

「減速成長」並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鼓勵我們重新審視經濟目的、重新分配資源與勞動的實踐策略。它同時也呼應了全球南方的自主發展需求。若能真正踐行「只生產、消費我們所需的」並同時關照平等與公共利益,我們或許能在免除過度破壞自然的情況下,實現所有人的生存尊嚴與生活品質。

要跨越現有體制,需要公民社會的組織動員、政策制定者的勇氣,以及經濟學思想上的轉變。我們或許無法一夕之間擺脫「經濟增長至上」的迷思,但唯有在理念與制度上有所轉向,地球與人類才可能迎來更穩定而可持續的未來。正如影片中的專家所言:「只要我們仍舊被『經濟成長』綁架,就注定會在解決氣候危機的道路上不斷踢到鐵板。」


參考影片

  • Our obsession with economic growth is deadly | All Hail The Planet(Al Jazeera English)
  • 影片完整內容與資訊可見連結(YouTube)。

透過影片,我們重新審視了經濟增長與消費主義如何相互交織,並認清它們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要改變這樣的結構並非易事,但理解問題、培養批判意識、凝聚公民力量與政治行動,都是必要且迫切的一步。只有在徹底反思「成長經濟」的根基後,人類才有機會走向更和諧、更可持續、更公義的未來。

 2025-01-26